安徽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测试 > 正文

张舜华事迹

2021-09-28 12:07

  

       张舜华,女,汉族,1932年1月生,安徽省芜湖市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退休医生,新安中医“张一帖”第十四代传人。首批“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法(张一帖内科疗法)”代表性传承人,是第一个被收录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新安医家。

  从少年起,张舜华以柔弱的肩膀撑起了苦难的家庭,侍奉患病父母,照顾两位妹妹,袭承家道医学;婚后她操持全家,独自一人拉扯大五个子女,培养了名博。张舜华用一生践行“大医精诚、大爱无疆”,正家风家教、树新风正气。

  张舜华幼年随其父张根桂习医,为传承新安医学“张一帖”付出异常艰辛的努力,有“孝女香”之美名。由于其勤奋、聪颖、孝顺,终得父亲传授祖传绝技——“张一帖”。其擅长治疗内科、妇科疾病,诊治外感急性病、肝病、胃病、肾病、肿瘤、风湿、妇科病等疑难杂症独有神效。1950年悬壶济世,1959年在歙县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79年调至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中医科。早年在山里乡间日夜出诊,不辞劳苦,当地百姓称其为“铁打身体,马不停蹄。上到北京,下跑遍农村”。由于医术精湛,张舜华赢得了皖、浙、赣群众的普遍敬仰,被誉为“女张一帖”。晚年指导创建“世传张一帖诊所”和“新安国医博物馆”。至今耄耋之年,仍为慕名而来的患者诊治,并坚持每年回家乡义诊。

  她孝感乡邻,传承医术继家学

  张舜华是“张一帖”世医第13代传人张根桂的次女,张根桂这一脉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的张守仁,因为医术精湛,常一帖(剂)而愈,始称“张一帖”,并以家族链形式世代相传。张舜华幼年时代,她唯一的兄长,也就是张根桂的独子不幸早夭,张根桂跟很多新安医派掌门人一样,受着传男不传女的思想禁锢,不愿意传授给她祖传医术。不仅如此,他因为独子早夭悲伤过度,加之诊务繁忙,身体每况愈下。

  这时候的张舜华,实际不满10岁,已是家中的顶梁柱。除了做饭、洗衣、砍柴等日常家务,还要照顾年迈体弱的祖父祖母、两个年幼的妹妹,以及照顾父亲身体。张根桂出诊早出晚归,都是她接送或者陪同,张根桂身体欠佳不能出诊时,采集病情、抄方送药也是她的事情。张舜华不忍看着父亲为家族医学后继乏人而郁郁寡欢,同时不忍看着父亲带病出诊,加上素怀从医之志,便偷偷学医。张舜华曾跟我们回忆起她的“偷学”经历,她随父出诊时默默观察患者的症状和用药,揣摩病情,暗中翻阅医籍,并偷空拿着父亲的采药标本上山识药、采药、配药,因为每次出诊时她在侧闭口不言,好多人都以为她是哑巴。张舜华的至真、至诚、至孝最终感动了张根桂,破例答应教她祖传医术,张舜华不仅继承了“张一帖”辨证准、用药猛、剂大力专的特点,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临床诊疗方法,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张舜华的孝顺也得到当地百姓的美誉:孝女香。

  她内柔外刚,持家行医一肩担

  张舜华与爱人结婚后,没有选择轻松下来,也没有跟随他去省城工作,她选择继续留在歙县定潭,坚守和延续“张一帖”济世救人的使命。这个时期张舜华的工作,在我们晚辈听来是不可思议和极为震撼的。

  张舜华作为新安“张一帖”的第十四代传人,其医术名不虚传。受其父中医科班教育,其中医理论与临床功底颇为深厚。擅长诊治急性热病,劳力伤寒,湿温伤寒,脾胃病,癫狂病等内妇科疑难杂症。针药结合是张舜华教授诊病的一大特色,每用针灸救其急,结合中药治其本,常救治疑难大症不计其数。在看病这件事上,无论病人在何地,无论白天黑夜,无论自身身体情况多糟糕,张舜华都是随喊即到,一心救赴。如屯溪水运社陈某,不慎落水后致高热不退、周身无汗,中西医延遍无效,命悬一线,张舜华接手时不惧众医挤兑,针药并用,很快病人烧退转安。张舜华是背着5个孩子出诊的,我的老师李艳教授回忆,他们子女5个都有过在张舜华背上出诊的经历,而且很多是在三更半夜、穿越山路进行的,有时候为了给病人诊治,背上的孩子怎么样了张舜华也顾不上。她常年身后背幼子、胸前挂药箱,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步行出诊,有好几次差点翻坠山崖,被当地群众称为“铁打身体、马不停蹄”。她以这样一种“背负”的姿势,一步一步走过坎坷,给在外工作的丈夫带去的始终是平安讯息。

  如果病人远道而来,常留病人吃饭,端茶倒水不厌其烦。因此十里八乡的病人络绎不绝。即使下班回家吃饭的时间,常有病人找上门来,她总是放下饭碗,先看完病再用餐,常常吃些不热的饭菜。尤其是半夜入睡时,常有病人敲门要求出诊,张舜华每每应声而起。如遇雨雪之天,张舜华亦毫无怨言,故有“定潭向有车头寺,半夜敲门一帖传”之说流传于家乡。就这样积年累月几十年,无怨无悔。白天诊病,晚间在煤油灯下总结病案,翻阅医典,精益求精。

  乡亲们甚至给张舜华的事迹编了个顺口溜:铁打的身体,马不停蹄;上到北京,下到农村。

  她传承家训,言传身教育子孙

  张舜华秉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家训,从自身严起,培养孩子们勤学明辨、自强自立的品格。

  张舜华不仅躬身于新安医学的继承与传播,成就斐然,她的五个子女在不同领域也各有建树。上有令慈老母,中有 2 个妹妹,下有 5 个小孩,一家十来口人,虽有老母亲帮着看小孩照顾家务,但大部分家务事全靠她一人支撑。白天上班诊病,还兼任副院长职务,一心扑在事业上,下班时间操持家务,每至深夜。清晨一大早起床,又是一番忙碌。5 个小孩上学、穿衣吃饭、一日三餐洗涮,一年 365 日都是如此。这样的双重重担,对一般人来说很难应付,而张舜华以其坚强的意志,在艰难而繁重的生活波涛中,胸有成竹,不屈不挠,立定方向不变,把家务事调理得妥妥当当,有头有序,又不耽误上班诊务,扬起家庭事业两风帆,乘风破浪,战胜一个又一个风浪险阻,终于驶向平静的港湾,迎来柳暗花明的春天。

  一向内刚外柔而心性仁慈是张舜华天生的性格,由此奠定了她成就岐黄大业和赢得美满幸福家庭的坚实基础。如今五子登科,享誉海内外。长子张其成是著名的中医文化专家、易学家和国学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女儿李艳现为皖南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次子李梃承继祖业,是定潭“张一帖”第十五代传人。三子李标现任美国法朗霍夫可持续能源中心主任工程师、博导。四子李梢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导。丈夫李济仁教授 2009 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张舜华教授本人以她那精湛的医术仍然为患者诊病,可谓家成业就。在严格教导和悉心启发下,五个子女都事业有成,在不同领域各有建树,有副对联形容这个家庭两代人:“兄弟四博导,两代七教授。”“博士不难,难则兄弟四博导;国医堪奇,更奇夫妻双国医。”甚为恰当。

  张舜华的身上,充满了执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由于毕生诊务操劳过度,张舜华在65岁时不幸中风,但她以超常的毅力刻苦锻炼,至今没有复发。年届90岁高龄,张舜华依然坚持为群众义诊,还将祖传秘方捐献国家,拿出积蓄建设新安国医博物馆,传承新安医学、弘扬中医文化。张舜华经常对子女说:“趁着自己还能动,多给社会做些事。”

  张舜华的艰苦奋斗与辛勤付出,功不唐捐,迎来了尊重、赞誉、喜悦、笑容……这诸多的欢乐之情将晚霞变成绚烂多彩的朝晖。这一切值得我们后辈深思之;我们平时在做人做事时,不时地浏览张舜华教授这幅充满美丽斑斓色彩而又蕴含着社会和人生哲理的画卷,将大有裨益与启迪。星云大师说得好:“美丽的容颜难保历久不衰,美丽的心却永远动人。”这正是对张舜华教授人生最好的赞誉。

  张舜华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其家庭获评首届“全国文明家庭”。

责任编辑:吴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