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安徽芜湖:小村庄里的手工挂面 做出新年里的“长”来“长”往

2021-01-13 07:12

拉条

 

 

制作完成后整齐地摆放好

 

 

整理好出晒的面条

 

 

边晒边拉

 

 

出晒

 

旧历的年底更像年底,农村的年节更有年味。离过年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在峨桥镇浮城村的三房自然村,那里的乡亲们早早地开始做起他们迎新年里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年俗美食——手工挂面。1月12日,芜湖的天气晴冷有风,记者一行来到峨桥三房村,探访这里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做挂面的喜庆、壮观场面。

73岁的徐名仓是土生土长的三房村人,从十几岁学会做挂面,近60年过去,现在已成了村里做挂面的老师傅。“一‘趟’挂面做下来需要2天的时间,第一天晚上6、7点开始用一个大钵子将面粉加水和盐揉面,我和老伴一般一次性揉个50斤的面粉,揉好后放进另一个特制的小钵子里醒发,一般要醒发12个小时以上,也就是第二天早上7点左右,再把发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拉成粗条,粗条拉好后再搁置1小时,然后继续将粗条拉成细条,细条制成后搁置到当天下午5点左右开始‘上筷子’。”徐名仓口中的“上筷子”是挂面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上好筷子再等到第二天早上7点左右就可以拿到院子里“出晒”了。

记者在徐师傅家院子里的晒场看到,晒到架子上的面条一开始还没有成型,只见徐师傅两手持着长筷一边拉一边晒,很快挂面就成为细细长长的模样,一阵风吹过,面香四溢,令人忍不住咽口水。这个“拉”可是个技术活,一旁看的人觉着简单,实际上不会的人刚上手一拉就会断,“拉”的力道讲究个适中,柔且巧。“晾晒5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将挂面放置起来了。做挂面的天气不能太冷也不能太暖和,下雨下雪户外不能晾晒不能做,风大的天也不能做,像今天这个天气就嫌有点风大了。”徐名仓告诉记者。“我们手工做的这个挂面和机器做的比,口感更好,具体好在哪里,你吃一次就知道了。年尾做能吃到第二年年头,在我们这里,正月里家里来了人,下一碗挂面给客人吃,意味着常(长)来常(长)往,顺心如意,既好吃也讨个好口彩。”

记者了解到,三房村乡亲们的手艺本来只是犒赏辛苦了一年的家人,可是后来喜欢吃的人多了,慢慢地,手工制挂面就成了这个小村庄的一个小小的“产业”,做来自己吃,也向外出售。作为“茶乡”峨桥镇下面的一个小村庄,三房村的青壮年大多都在外经营茶叶生意,在家中做挂面的绝大多数都是老人。采访中,三房村村委会主任伍胜明告诉记者:“我们村做挂面的历史一直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以前,说来也奇怪,周边的村庄都没有人会做,只有我们村子做。现在我们村有近30户左右在做挂面,因为绝大多数都是村里的老人家自己在做,每户的产量也很有限。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村民不再拘泥于年边上制作,一般大约从第一年的10月份做到第二年2月份,春节边上产量、销量最大。一季下来整个村子大约能产出12万斤挂面,每一根都是村民手工精心制作,平均每户村民一季下来大约能收入利润1万多元,对家庭是一个不错的补贴。”(记者 胡芳 文 涂志勤 摄)

责任编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