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实践 > 正文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需要突出“三化”

2019-04-01 09:50

 

  最近,省委办公厅印发通知,安排部署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此前,我市已把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今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了年度工作要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客观需要,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对于动员激励全市广大基层群众积极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现代化创新之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从本质上看,是群众教育的一种实现路径。我们党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群众教育,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在革命根据地积极开展以成人教育为主体的群众教育,创造了冬学、民校、夜校、半日校、识字班等教育组织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大规模扫盲运动,按照“以民教民”方式建立起庞大的业余教师队伍,有效解决了师资问题。进入新时代,建设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志愿者是主体力量,志愿服务是主要活动方式,实现广大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服务是根本目标。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一支讲政治、有技能、在基层的志愿者队伍,需要以建设标准化、项目精准化、形式大众化为着力点,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注重实践、全域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见行见效,社会风尚向上向善。

  

  建设标准化。按照建设标准统一、工作要求统一、形象标识统一原则,制定中心、所、站三级阵地建设标准,建立统一调配使用的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清单,健全各级组织领导机构和理论专家、专业技术人才、文艺骨干、致富能手、“五老”等志愿者队伍,确保学习有场所、宣教有专家、演出有骨干、落实有人员。建立完善阵地建设、活动组织、人员管理等各类规章制度,强化服务项目管理,明确每个服务项目的开展时机、主要流程、服务范围、责任人员等,做到文明实践活动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项目精准化。做决策干工作,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才能事半功倍。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需要始终坚持群众需求导向,瞄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弱项短板,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探索完善“开门询单、中心制单、群众点单、志愿接单、社会评单”等有效机制,宣传群众最想听的内容,解读群众最关心的政策,讲解群众最渴望的知识,传授群众最需要的技能,解决群众最闹心的难题,开展群众最喜爱的活动,切实做到精准高效供给。

  

  形式大众化。无论宣传新思想,传播新理念,还是解读新政策,受众都是广大基层群众,需要紧密联系群众的认知习惯,运用通俗易懂的俚俗语、大白话和地方戏曲、民歌小调、快板评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行宣讲宣传,把庄重的文件语言、严谨的逻辑思维用浅显直白的群众语言表达出来,把抽象的理论、枯燥的概念用鲜活生动的故事事例深入浅出讲出来,让基层群众听得懂、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切实让党的创新理论、政策方针“飞入寻常百姓家”。(芜湖日报 吴仕平)

  

 

责任编辑:张 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