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实践 > 正文

安徽芜湖弋江区:抗洪如考试 如何得高分?

2020-08-05 08:11

  告别连绵雨水天气,水位在缓降,可防汛并未松懈,漆黑的夜晚一个个防汛点依然灯火通明,巡堤、记录、处理……紧张又忙碌。不过在长江大堤边的芜湖市弋江区澛港街道防汛第二中队点里,因为一位“定海神针”的存在,这里的氛围相对轻松,不慌不乱、有条不紊。他就是中央城社区党委书记鲁良宝。作为一名有着近40年防汛经验的“老手”,已经57岁的他依旧冲在第一线,坚持每日上堤;他还特别重视“传帮带”,培养了一批会防汛、能扛住责任的年轻基层干部。

  20岁开始防汛助力江堤修建 

  “最开始的长江大堤是一肩一肩挑出来的,宽度只有现在的一半,哪有现在稳固。”回忆往日,鲁良宝仍历历在目。长在江边、喝江水长大的他20岁就开始参加防汛,对江堤的地质结构、管涌处理等十分熟悉。1995年,鲁良宝回到基层工作,他所在的芦花村就在江堤边。1998年,洪水汹涌,身为村长的他一直坚守在抗洪一线,扛沙包、打木桩,在浑浊的泥水里踏来踏去,在滂沱大雨中加固江堤,常常24小时都没法合眼。“那时管涌比较多,都是争分夺秒抢险,一点不敢松懈。”

  也就是从那一年洪水之后,长江大堤芜湖段重新加固修建。切身感受到江堤重要性的鲁良宝及时将芦花村附近管涌、渗水等具体位置整理汇报到负责修建设计的部门,提供了可贵的资料。为配合江堤修建,他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全力配合开展征收工作,近500户村民涉及的150多亩田地最终顺利“变身”为如今的堤坡,在长江边筑起了一道坚硬的“铜墙铁壁”。

  那年,江堤修建的每一步,鲁良宝特别看在眼里,多询问多帮忙,记在了心上。“洪水总还有再来的时候,我必须要对大堤有足够的了解,为下一场抗洪做好准备。”

  

  抗洪如考试平时要积累 

  一转眼到了2016年,长江上游持续降水,芜湖的雨下得也是没完没了,水位又涨了起来。农民变居民,农村变城市,已任中央城社区党委书记的鲁良宝再次带领着大家冲上了抗洪一线,一分一秒不松懈。“没有发生一次管涌,非常顺利”,鲁良宝认为,大堤稳固多了,心里也有底了。2020年的夏天,防汛集结号又吹响了,有着多次抗洪经验的鲁良宝又再次上阵充当“主心骨”,巡堤守坝、经验指导、统筹调度……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目前他所在防汛点负责的1公里长江堤仍未发生一次险情。

  “在洪水面前,我们不光要有人力有干劲,还要有经验,平时下了功夫才容易得高分。”采访时,鲁良宝形象地把抗洪比作考试,他认为考试不能“临时抱佛脚”,关键在平时的学习和积累,若日常就关注了解江堤的管网、线路、结构等情况,再加上长时间的防汛经验总结,应对严峻汛情时自然心中不慌,沉着应对。

  就在几天前,靠着这些平时的“功夫”,鲁良宝轻松处理了一次“危机”。当时堤坡处不断有水涌出,几位巡堤人立刻有些紧张。可赶去的鲁良宝用手一摸,就判断出“是雨水,不是渗水”,主要是地下雨水管堵塞损坏所致。果然,雨停后,水就未再冒出。

  

   不说苦和累重视传帮带 

  “这里有条线路,这是雨水管网的位置。”“渗水、积水要分清,不要随意破坏绿化就导渗。”……7月22日下午,阳光炽烈,在晒得滚烫的长江大堤边,戴着草帽、皮肤黝黑的鲁良宝正指导着身边的几位年轻防汛人员。

  鲁良宝认为,“一个人有防汛经验不行,关键是大家都要懂,劲往一处使。”所以,每天的防汛点进行的不只是防汛,还有这样的防汛经验现场教学工作。他还特意请来了一位近70岁、有着更丰富抗洪经验、曾参与过江堤建设的“老专家”,两人一起相互配合协调进行“传帮带”,为抗洪防汛培养后备力量。目前,在澛港街道,一批有防汛经验、能扛住责任的年轻基层干部已经成长起来。

  “他就像是大海里的定海神针!““他是防汛点上的一杆稳心秤。”“跟着鲁书记,我们学到了很多。”……这是防汛点上的社工们对鲁良宝的印象和评价。一位社工还透露,鲁书记的丈母娘刚去世不久,儿子在外地工作,孙子孙女都很年幼,顾不上家里的他一门心思扑在了防汛和社区工作两轴转,人也憔悴了不少。可记者采访时,鲁良宝没说过一句苦累,只说是责任和义务,“是党给了我这个职位,我必须对它负责到底。”

责任编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