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文章 > 正文

在古景“吴波秋月”中品味芜湖“月”文化

2016-09-07 17:03

“吴波秋月”为芜湖古八景之一

  具有芜湖悠久的观景文化表征之一的“吴波秋月”,是芜湖人民追求美满与团圆的“月”文化在地域文化中的典型表现。

  南宋隆兴二年(一一六四年),为便于迎接来往客舟,在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口的中江塔与接官厅之间,面对鳖洲(俗称关门洲)江岸边,建立了一座“吴波亭”。其亭飞檐翘角,六根油漆红柱支撑着,矗立在大麻石垒起的高台上,有梯形石阶伸向水里,两边扶手栏杆游庳联结江岸。这里,既是迎进官舟之处,又是月明风滑之夜,欣赏江天景色的所在。因芜湖春秋时期属吴地,文人雅士好雅,故给此处长江波浪起了个雅号“吴波”,“吴波亭”也因此而得是名,由张孝祥书名题辞。如此胜景一亭,历代诗赞不绝,且多以亭为题。元代史学家欧阳玄,延佑间曾任芜湖县尹,曾作《吴波秋月》的七律诗,首联是“几回进客曦吴波,月上芜城夜若何!”从此,吴波亭列为“芜湖八景”之六云“吴波秋月”。

  明初,朱元璋率军渡江,在芜湖与元兵展开一场激烈争夺战,县城变成废墟,吴波亭也焚毁不存。合肥人杨僻来任知县,重建了吴波亭,并增建了六楹屋宇作为迎送过往官员的馆驿。明末,清军大举南侵,吴波亭又毁于战火。清道光年间,赣南关道王泽退休回芜,在镜湖边筑“希右园”, (遗址即今柳春园小学)滨岸有水阁凉亭。他自谓“不识吴波亭所在,临流闽榜字题新”。于是,这里便有了一座湖边吴波亭。礼部尚书黄钺告老回芜后,因与王泽是挚友加姻亲,二人常在这里吟诗作画,黄钺刻有“吴波亭长”石印一方。这时的“吴波秋月”虽为邑中名胜,不过归王、黄等人享受而已。清末民初,李鸿章家族便在原有园林设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又相继兴建了“柳春园、烟雨墩、景春花园、长春花园”和公馆等,使之初步成了一个环湖的大花园体系。

  今天,市政府在镜湖吴波亭的遗址上兴建了游艇码头,旁系油漆画舫,每逢节日休假,游人可在此登艇游湖。秋夜,当一轮明月挂在柳梢,路灯闪闪,灿如明星,喧闹的市声逐渐平静下来,游人仍可领略那“吴波秋月”的韵味。 

责任编辑:李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