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文章 > 正文

芜湖非遗“十兽灯”重放异彩 古民俗留住年味

2017-01-20 10:31

  一提到过年,人们就会想到穿新衣、贴年画、去拜年……可如今随着高楼大厦越来越多,走街串巷拜年的人越来越少,过年习俗很多也被遗忘了,大家纷纷感叹现在的年味淡了,留住民俗、留住年味成为很多人的精神向往。农历腊月二十三,芜湖市南陵县烟墩镇霭里村异常热闹,在芜湖市旅游局、市美好办、南陵县旅游局、南陵县美好办、南陵县文广新局等单位指导下,由南陵县美好乡村联合会、芜湖市鹿鸣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等主办的首届“欢乐芜湖 秀美南陵 村长有约”节庆活动隆重开幕。

  当天,只见霭里村仓里广场张灯结彩,高高悬挂的红灯笼在积雪映衬下愈发显得红艳。打年糕、做豆腐、做炒米糖、剪窗花、祭灶王、吃农家年夜饭……上千名慕名而来的周边城市居民和村民们一起重温过年的民俗活动,在这里收获了久违的年味,而这场活动中最令人惊艳的当属百年民俗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兽灯”的表演。

  “十兽灯”是南陵县何湾镇丫木脚自然村世代相传的古老文化艺术,距今已180余年。据《南陵县志》(风俗篇)记载:“报赛酬神,专演十兽灯,始于道光,盛行西乡”。“十兽灯”的形成,主要受龙、马灯影响,通过口传心授、不断完善,自成体系。83岁的孙根才是十兽灯的传承人之一,也是这次表演的总导演,他告诉记者,自己14岁开始跟随父辈玩灯,当年玩灯的人加起来足有百来号人,孙老想起当年眼里闪烁着光芒。

  据介绍,“十兽灯”以地方戏剧服装、头饰、道具及戏剧人物脸谱为基调,以神话传说中的“十兽”为蓝本,以民间歌舞为依据,脸谱化妆独到,十兽灯具怪异,歌舞独特,在安徽及至全国民间灯会中极为少见。南陵县文化馆汪馆长对记者说,文化馆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责任让古代民俗文化艺术重新登上舞台。当地文化馆曾在2006年排演过一次,时隔十年,再次复排,在这十年里,文化馆不断地收集相关资料。“十兽灯”因为涉及内容多、内涵丰富,对舞蹈、灯具、绘画、脸谱、音乐、队形等要求都非常高。此次演排人员全部来自当地村民,文化馆专门请专业人员与“十兽灯”传承人一起交流探讨,并对他们的舞蹈、阵式、灯具都进行了指导,使表演者步伐更加轻盈、阵式更加丰富,使灯具也更加富有艺趣。除了指导外,文化馆还提供了8万余元的经费资助。汪馆长表示,十兽灯目前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准备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希望通过多方努力,让这一古民俗文化艺术重放异彩。

  “十兽灯”具有欣赏性的除了表演,还离不开灯具的扎制,孙殷龙就是扎灯人,72岁的孙殷龙扎灯已有20余年,学各家所长,技术全面。扎制的十兽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选材广泛、框架合理。说到传承这一手艺,老孙说已经收了几个徒弟,此次玩的灯具就是和6个徒儿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扎制而成的。

  当天下午2:30左右,广场上锣鼓唢呐齐奏,鞭炮齐鸣,四十余位村民们舞起十兽灯,彩云翻滚,十兽紧随,舞步刚柔并济,阵势变化多端。“十兽灯”表演时分“天上”与“人间”两个部分,配以十名骑手,再配以“八仙”舞云,名曰“天上”;“旱船”、“三丑会”、“翁捕蚌精”名曰“人间”。只见天上“八仙”持云与“十兽骑手”绕场翩翩起舞,“云”与“兽”时合时分,合时云兽相伴、兽兽相亲、跑兽穿花、云翻十字,但互不碰撞。其舞姿矫健,令人目不暇接。分时“云”行八字套路,还不时让云朵排列“天下太平”等字样。“十兽”行“兵分两路”套路,逐一亮相于观众。等舞完“满堂彩”、“套环”、“剪刀形”、“对马”、“满天星”等阵形后,再由人间“点大麦”和“翁捕蚌精”登场表演。“点大麦”和“翁捕蚌精”是两个喜剧故事,富有生活气息,诙谐风趣。失传多年的“十兽灯”再次回归上演,引起众人不一般的欢呼声。现场一派欢腾的景象,“十兽灯”犹如一道饕餮大餐,让现场所有人享受着这一精神食粮。(大江晚报 陈轶敏)

 

责任编辑:张旭